close

昨天(3/27)參加國內某會計師事務所新鮮人面對面的活動,會中邀請東海大學學務長彭懷真博士為我們專題演講。其實以前就曾聽過彭教授的名字,但卻都僅止於「只聞其名,不見其人」的情況,也不曾聽過他的演講或看過他的文章。整場演講下來,笑聲不斷,真後悔一開始沒有錄音!(其實我真的有帶mp3隨身聽去的),以下是彭教授為了這次的演講所寫的文章,雖然與他現場的演講有些出入,但是他所要告訴我們的觀念卻都在裡面。


各位新鮮人:

很榮幸獲邀與 您們有些分享,我在此表達誠摯祝福與期許。我在東海大學服務,是學生事務長,這些年接觸不少年輕人,與會計背景的格外熟悉。我謹表達一些建議::

多些「我們」,少些「我」

「我是」的英文為「I am」,「我們是」則用「We are」,這兩者的差距非常大,決定一個人會不會成為贏家。一個人進入大學,首要的功課之一是學習「如何與他人建立『我們的感覺』,不再處處堅持『我是』。」

很多大學生總是想著我如何、我要如何、我多重要,這樣的思考普遍存在於這一代年輕人的思維中。但是一個單位聘任的絕對不是一個獨立性太強,無法與他人相融合的,希望是配合度高、適應力佳、與他人能充分合作的員工。一個人堅持 「I am」,無法與人成為「We are」,終究難有大成就。他們畢業了去工作,尤其是進入會計師事務所,若是上司、同事不能接納自己為團隊的一員,都沒有感覺到自已是屬於大家的,彼此是一體的,問題就大了。

如何與同仁建立這種感受呢?還是回到「are」來思考。有兩個英文單字很適合說明如何建立「我們感」。首先是「care」,這個簡單的字卻有多重意義,其中「在乎」與「照顧」最能說明。「在乎」是一種可貴的服務態度,正如《問題背後的問題》這本去年的暢銷書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,就是服務的真正問題是服務者的「態度」。態度包括對他人意見的在乎,對服務水準提昇的在乎,尤其對自已把服務做好的在乎,還包括對團體合作的在乎。

Care的另一個意義是「照顧、關懷」,對比自己弱勢、資源有限的人多些照顧,對於遇到問題與困難的人多些照顧。人生難免有悲歡離合、痛苦壓力,現代年輕人往往只喜歡「與快樂的人同樂」,卻少有人能真心「與哀傷的人同哭」。倘若對於有需要的人適時照料,對同事的苦多些體諒,不但陪同,也能適時分勞解憂,人緣一定好。分擔的苦難是減半的,在幫助同學的過程中,不但減輕了他人的苦,也可以有很深的學習。人生在世誰無苦難?照顧關懷受苦者是最真實的祝福。

在乎的進一步表現是「分享」(share),我最愛分享,也鼓勵人們多多分享。感性上分享心事、理性上分享看法,做出成果分享成就感,做不順利時分享苦水,都是分享。分享不能怕麻煩,分享就是要做到比別人要求的更多也更好。在處理學務處諸多方案的過程中,常常有最多的學習因為我有很深的參與,不是某某人要求的,但是我樂意去做。我常常將自己服務的結果記錄下來,寫成文章或是成果報告,這是「分享」。如此對得起自己,也加深他人的印象。

Share之中有「she」也有「are」,女性 (she) 的分享能力和意願都高於男性,也比較有「我們感」(we feeling)。男性多半是獨行俠,少有人積極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係,如此即使成功也因為太過孤獨而不一定快樂。

輔導工作不是要培養孤獨的英雄,而是能與他人建立「我們是一體感受」的人,是對人對事「在乎」,又樂於分享的。

我早該知道的職涯十項原理

瑪麗亞.史立佛 (Maria Shriver) 是現任加州州長,知名的影星阿諾史瓦辛格的妻子,也是我很佩服的一住現代女性。她長期擔任美國國家廣播公司 (NBC) 的主播,獲得包括艾美獎等的肯定,也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。她本身的成就非凡,還幫助丈夫攀上事業高峰,使阿諾以一個外籍人士能成為美國人口最多一州的州長,締造現代傳奇。她有四個孩子,是典型的職業婦女,但她能兼顧事業與家庭,是均衡各方面天平的佼佼者。當她先生擔任州長,她就停止在新聞界主播的工作,以免「公私不分」,這又顯示她的成熟與見識。

一個即將走出校園的社會新鮮人該如何追求成功與幸福呢?瑪麗亞寫過一本書《你早該知道的十件事》,是專門和大學畢業生分享的,這本書蟬聯「出版人週刊」暢銷書排行榜近半年之久。該書的中文版三年前發行時,出版社邀請我寫序文,我仔細研讀,很喜歡她的分析,我寫了『成功是可能的』來表達看法。的確,成功是可能的,而且是必要的,如果用心,挑選合適的方法,成功還可以配合幸福、健康,一起獲得。

我的女兒去年大學畢業,我要北上參加她的畢業典禮。我希望女兒能夠學習瑪麗亞,做個自己成功、家庭美滿的當代女性。我期待她牢記這十件事是:
l. Lesson l: First and foremost: pinpoint your passion. (確認自己酷愛的事務)
2. Lesson 2: No job is beneath you. (沒有任何工作是唾手可得的)
3. Lesson 3: Who you work and with is as important as what you do. (為誰工作、和誰工作,與你從事什麼工作一樣重要)
4. Lesson 4: Your behavior has consequences. (種其因必得其果)
5. Lesson 5: Be willing to fail. (失敗是必經的洗鍊)

以上五項主要是指工作,為的是追求成功,但是不可少的是「幸福」。幸福的秘訣是瞭解下列五方面:
6. Lesson 6: Superwoman is dead…and superman maybe taking Viagra. (女超人已經死了,超人或許是服用威而鋼)
7. Lesson 7: Chlldren do change your career (not to mention your entire life). (孩子確實是人生轉折的樞紐)
8. Lesson 8: Marriage is a hell of a lot of hard work. (婚姻是重重難關相疊而成的地獄),但是克服困難,就有幸福。
9. Lesson 9: Don’t expect anyone else to support you financially. (財務獨立,才能自立)
10. Lesson 10: Laughter. (歡笑人生),切莫忘記以喜樂的心情看待一切考驗。

我勸你早些瞭解的十件事

我參考《你早該知道的十件事》的概念,借用義大利學者巴列圖的概念「80/20原理」,另外向社會新鮮人分享一些我在職場觀察到的現象。希望有助於讀者成功且幸福。

巴列圖原本的發現是:「百分之八十的所得屬於百分之二十的人,另外百分之二十的所得由百分之八十的人分配」,所以社會是很不公平的。的確,我們常發現:很努力,不一定有成果;額外的成就反而令人驚喜。後來有人因此提出「最省力法則」,意思是指要找出好辦法,發現那能夠獲得大量成果的百分之二十部分,輕鬆就追求成功。我所建議的十項原理如下,並說明自己的經驗:

1. 80%放電,20%充電。我晚上必定工作,工作至少兩小時,這一小段時問相當程度決定第二天白天的努力情形和結果。我週末一定用至少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工作(大約十小時),週末的工作也直接影響下一個禮拜的成績。有許多人是事情發生了才思考,如此思慮不可能周延,最好能早些盤算。
2. 80%工作,20%休閒。我每天運動半小時,每週看電影,每月逛街或參觀展覽一到兩次,每月至少泡湯一次,透過有計畫地休閒使工作更愉快。過度勤奮工作一定撐不久,將休閒融入工作成效較佳。
3. 80%持經,20%達權。持經是本,君子務本。但是光務本,未免太拘泥、太保守。時代如此巨變,適當地權變也很重要。「權」的本意就是度量衡,權變的人考慮外在狀況適時調整,但是調整不應該影響本。
4. 80%一專,20%多技。專業、專長是為了從事本職,但是光靠一種專長,很難出人頭地,也難以因應多變的時代。最好有些小的技術,最適當的收支是:「利用小技術賺小錢,透過專長賺生活費。」
5. 80%薪資所得,20%財產所得。大家都希望有錢,但是社會新鮮人很難賺大錢,比較適當的方法是:「多賺少花」。先爭取薪資所得的穩定,再以小錢追求「橫財」。固然人無橫財不富,橫財主要來自財產所得,財產所得卻不能佔收入太高的比重,否則會有危險。
6. 80%做事,20%人際。很多人都說:「人際關係很重要。」這句話當然沒錯,問題是新鮮人擔任的職位主要是基層的,需要先把工作裡的任務完成。做人像是炒青菜中的鹽,只能調味,做事才是本質。
7. 80%求安定,20%求快樂。這時代歌頌「快樂」,過度重視自己的喜歡,比較少考慮喜歡能否持續。但是快樂的價值似乎被高估,沒有安定的工作,快樂也不可能長久。少了長遠的發展性,工作再快樂都不夠真實。我建議每項工作至少要做一年再評估要不要換,否則太不穩定了。
8. 80%科技,20%人性。很多畢業生積極求專業上繳出好的成績,在科技方面認真負責,但也別忘記:「科技始終來自人性」,尤其發揮自己人性發揮絕不可少。若是忽略了對自己的照顧只尋求工作的品質,短期有成效,長遠會因為疲乏而喪失動能。
9. 80%本性,20%異性。不論男性或女性,各有優點,各具特色。我們應多發揮自己性格的優點,同時學習異性的長處,必要時能以另一種性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,去尋求其他的觀點。正如少林弟子能學學峨眉派的,峨眉女豪傑也參考少林功夫,比較能在險惡的江湖環境中屹立不搖。
10. 80%角色,20%真我。進入職場,就是一連串新角色的學習與承擔,很多社會新鮮人都不免猶豫傍徨。但是,再多的角色不能完全取代真我,更不該把自己完全拱手讓給工作。我們還是要常常對自已說話,整理內在的想法,檢視自己的內心,反省自已的處境,讓自己的真我不至於被抹煞,還能健康自信地發展。

服務就是比別人要求的做的更多

《問題背後的問題》這本去年的暢銷書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,就是服務的真正問題是服務者的「態度」。態度包括對顧客意見的在乎,對服務水準提昇的在乎,尤其對自己把服務做好的在乎。

服務不要怕麻煩,服務就是要做到比學生要求的更多也更好。在整個處理所有的事情上,我有最多的學習因為我有很深的參與,包括寫這篇文章,都不是某某人要求的,但是我樂意去做。

我之所以在大學畢業二十多年後依然快樂且勤奮地工作,是因為我的「真我」始終是最可貴的動能,驅使我奮發向上。但願這篇文章的社會新鮮人都早些把握「最省力法則」,不大費力就成為領先群百分之二十中成員。

衷心祝福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彭懷真 敬上2005/03/23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ehsun 的頭像
    chehsun

    chehsun的部落格

    cheh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